经管类专业校内仿真综合实习探索与实践

发布者:汤富源发布时间:2021-09-01浏览次数:442

       《企业仿真综合运作》又名《毕业实习I--校内仿真综合实习》,是我校面对部分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第七学期上课。计划120学时,每周20节,上课6周。

一、创设背景

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着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素质培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使能力素质培养成为经管类人才培养的瓶颈,导致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磨合期长,适应性差,难以迅速进入工作状态,难以满足实际部门的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我校以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经济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探索”(主持人曾小彬,2005-2008)为支撑,以开发、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特别是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首倡课程单项型实验、课程综合型实验、专业综合型实验、跨专业综合型实验分类模式,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校内搭建起各经管类专业交叉互动、立体化、网络状实验实践教学平台。

基于此平台,率先将经管类专业本科毕业实习以仿真形式引入校内,打破专业学科界限,整合知识、能力、素质三大目标,形成了科学的仿真综合实习内容体系、手段方法、组织形式与绩效考评体系。来自十余个专业的数千名学生混合组成百余家仿真生产制造公司和数十个仿真外部服务经济组织或管理机构,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实际业务流程及规则,在复杂动态的仿真市场环境中进行大规模模拟运作。该项改革大大增强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拓展了人才培养空间,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提高了人才培养效率,为经管类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特别是毕业实习模式创新进行了大胆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得到国内外专家高度评价。

二、发展历程

初创与试点阶段(2003.3——2005.1  2003.92004.1,组织会计学等5个专业24名毕业生进行了第1期试点。2004.92005.1,组织会计学等5个专业144名毕业生进行了第2期试点。

推广与完善阶段(2005.1——2008.1  20053月,《校内仿真综合实习》正式成为经管类专业必修课,归属综合应用课程模块。2006.32008.1,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校内仿真综合实习”。在该阶段,我们一手抓实习的组织实施,一手抓实习条件的建设与完善,使实习内容日臻完善,实习设计、指导与管理队伍不断壮大,实习环境与条件日渐完备;实习管理逐步规范。

拓展与深化阶段(2008.2——至今)  20082月至今,我们将工作重心转移到项目内容体系的拓展和深化方面:一是延长校内仿真综合实习的业务链;二是扩大校内仿真综合实习的专业参与面;三是进一步加大校内仿真综合实习过程中的学生科研、创新、创业工作力度,使理论与实践、学习与研究、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得到更加妥善的处理。

三、探索与改革

1.构建实习体系

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相整合,第二、三课堂与第一课堂相配合,人才培养共性要求与经管类人才培养个性要求相兼顾,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起一个既反映社会经济现实,又合乎教学规律,既反映本科人才培养共性要求,又反映经管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个性要求由452个项目组成的仿真综合实习内容体系。

为了使理论教学在“仿真综合实习”中得到深化,除开设一系列设计型、综合决策型实习项目外,还按实习单元设置“思考与研究”栏目,举办专题论坛,实行学生科研立项制度,引导与组织学生对仿真综合实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大量经济与管理现象自觉地进行理论研究与创新探索。为了避免实习内容的简单重复,还分别实习的不同阶段,就实习成效和成果提出不同要求。实习前期,强调业务的系统运作;实习后期,将常规性、程序化业务尽可能推到后台借助计算机软件去处理,而将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导到非常规性、非程序性、带有较强的设计性、综合决策性的业务上来,以加强对学生设计能力、综合决策能力的培养。除设计一系列仿真综合实习项目外,还设计了一整套业务规则和业务流程,与相关数据、相关活动匹配,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又严谨的仿真综合实习内容体系。

2.创设实习条件

软硬件条件  近五年累计投入“校内仿真综合实习”场地、设施设备建设经费1630.4万元。截止2008年底,实习场地面积2478 M2,实习设施设备3110台(件)/套;专业软件、工具软件、ERP软件等计59种;配有视频会议系统,具有实时录像、编辑、整理、保存、远程评估等功能;设有多功能微格实验室,通过登录对方电脑、摄像等方式,可实时观察、点评沙盘实验室的博弈场景与活动;配有视频点播、视频直播、视频广播系统,师生在任一实验室借助上述手段均可获取相关实习信息与资源。

实习教材  由于国内缺乏校内仿真综合实习教材,我们狠抓实习指南、讲义、教材等建设。自编《实习业务规则》、《实习业务流程》、《实习业务常用单据》、《实习基础数据》、《仿真生产制造公司实习生手册》、《仿真外部机构实习生手册》、《实习指导教师手册》、《实习管理人员手册》、《实习指导书(上)》、《实习指导书(中)》、《实习指导书(下)》各一套;率先向全国推出《企业运作仿真综合实习教程》(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编撰 《仿真综合实习系列丛书》一套8本,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

实习手段  近五年,开发设计模拟企业运作的实物沙盘3个,电子沙盘1个、沙盘演练综合测评软件1个、沙盘教学系列方案1套;开发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学习网站8个、网上教学案例库3个、网上实习资源数据库2个、网上实习拓展资源库2个、网上论坛3个;自制模拟业务表格、凭证与单据225种;引进或开发教学案例981个;建设相关网络辅助实验课程及含有实验的相关网络辅助课程54门,数据点615个。已形成由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手工工具、实物沙盘、电子沙盘、微格技术等组成的实习技术手段体系。

3.创新实习形式

教师组织形式  为了满足跨专业跨学科仿真综合实习的要求,我们改变按专业或课程设置教研室的例行做法,代之以“团队式” 教师教学组织:一是将来自不同教学单位、不同专业的教师组成“校内仿真综合实习”项目工作室;二是扩大教师的外延,组建了一支由经管类实验教学中心的专职教师、教学院系的专业教师、校外特聘教师和学生助教组成的“校内仿真综合实习”教师队伍。来自实验教学中心的专职教师,主要负责跨专业综合实习项目的研发、设计及相关条件的建设;来自教学院系的专业教师,主要负责分专业实习项目的设计、策划和完成仿真综合实习的指导任务;校外特聘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结合企业实际与现实经济运行开设专题讲座或报告会;学生助教的主要任务是配合教师对实习活动进行组织和辅导。

学生组织形式  打破自然班界限,将来自不同专业的数千名学生按每组13-16人混合编组,每一个学习小组就是一个知识结构相对完整的群体。其成员按专业背景分别担任仿真生产制造公司或相关仿真经济组织(机构)管理层的不同角色,由此构建起仿真生产制造公司及相关仿真经济组织的内部机构体系。每个小组被命名为不同的公司或机构。每8个仿真生产制造公司组成一个仿真地方市场,每2个仿真地方市场组成一个仿真区域市场,每2个仿真区域市场组成一个仿真国别市场,每两个仿真国别市场组成一个仿真国际市场。其他仿真经济组织或机构,组成仿真企业运作的外部服务体系与外部市场环境。还有学生科研小组、学生社团、学生网上学习社区、专题论坛、竞赛等多种组织形式与上述组织形式相配合。

4.改革实习方法

1)实习方法——课内

博弈法。来自十余个专业的千余名学生组成数十个公司在仿真的市场环境中进行博弈,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

协作法。同一仿真公司的管理团队由多名成员组成,绝大多数的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业务办理、账务处理由多人协作完成,以大大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大大增强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配合的能力。

角色扮演法。仿真公司的管理团队由多名成员构成,每一位成员都在仿真公司管理团队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使学生身临其境,迫使他们像经营真正的公司那样去判断、去决策,去处理各种交易关系和人际关系,使其能力得到更大锻炼,素质得到更大提升。

试错法。在仿真运作过程中,指导教师有意识设定一些陷阱,引诱学生出错,以推动学生在错误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案例法。案例资源库给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经营案例,有经营成功的案例,也有经营失败的案例,无论是哪一类案例,均可给予学生启示和教益。

讨论法。仿真管理团队的任何一项决策,任何一个举措,均产生于团队成员的充分讨论与协商,使学生在讨论、辩论甚至争辩中,互相激发、彼此启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点评法。指导教师对各个仿真运作团队的决策、管理活动进行实时点评、专题点评、阶段点评,在指导中进行点评,在点评中实施指导。

2)实习方法——课外

BLOG建设。按照总指导部的统一要求,各仿真经济组织均建立了自己的BLOGBLOG不仅是展示公司形象、宣传公司的窗口,也是课外交流互动的平台。

职位论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创设了公司总裁、财务总监、会计主管、市场总监、销售主管、生产总监、人力资源主管、采购主管、信息主管等多种职业论坛。借助职业论坛,分享成功的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

专题培训。针对学生们在仿真运作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专业知识、相关知识不足等问题,指导教师及时组织课外专题培训。仅2008年下半年的“仿真综合实习”,就组织课外专题培训23场。

评优评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展了 “市场推广优秀单位”、“诚信企业”、“诚实守信、规范经营奖”、“诚信纳税奖”、“纳税大户排名”、“票据节约型公司”、“优质服务单位”、 “最佳经营业绩奖”、“最佳团队奖”、“最佳个人奖”等一系列评优评奖活动,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课题研究。为了强化对学生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仿真综合实习过程中,我们还开展了学生科研立项活动。以2008年下半年的仿真综合实习为例,学生科研立项20项,经专家组评审,其中7项获优秀研究成果奖。

上述课内外方法的综合应用,使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师从以讲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策划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情境、配置学习资源、引导学习方向、点拨学习疑难、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为主;学生则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积极探究者,其学习内容不仅来自课堂与教师,还来自图书馆、网络及团队伙伴。

5.严格实习管理

领导小组  该小组组长由主管教学副校长担任,成员有教务处长、人事处长、资产与设备管理处处长、相关二级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总指导部总指导与副总指导。负责审定实习运行总体方案,配置资源,协调关系。

总指导部  负责编制实习运行总体方案,组建实习运行与管理队伍,调控实习运行过程,考核实习成效与成果。其中业务指导部:担当仿真经济组织运作顾问,实施实习业务指导,考评仿真经济组织绩效;运行管理部:部署实习任务,控制实习进度,监管实习秩序,协调实习事务,考核实习成绩;综合管理部:教学秩序管理、教务管理、成绩管理、技术服务、安全卫生、培训指导;总务组:票据中心管理、实习物品发放与回收、实习成本核算、其他综合服务。

管理制度  出台《校内仿真综合实习管理机构职责》等16项制度或办法,制定 “公司仿真业务进度控制表”,并按其要求对实习进度实施严格控制。还就学生参与仿真综合实习所必备的基本工具、实操能力提出明确要求,确保实习活动高质、高效的运行。

信息化平台  该平台由业务指导、现场管理和教务管理3个信息子平台构成,包括实习信息的收集、传输、发布、加工和储存5个模块,面向学生/教师/学校用户、公司/机构/市场用户、院系/中心/教务处用户3个层面提供信息服务,实现了实习的资源、过程、成果与成绩的数字化管理。

6.健全实习考核

考核内容  团队业绩考核与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前者主要包括团队精神、分工协作与沟通交流、经营决策、管理制度、业务完成情况、公司绩效、资料管理、部门或公司经营报告等;后者主要包括实习日记、实习报告、提交书面材料、业务处理情况、所在公司综合评价、出勤率等,权重各占50%。

考核方法  教师考核与学生自主考核、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以仿真公司(或机构)为单位,学生团队和个人进行自评——教师根据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等资料,按业务类型、业务完成情况给学生评分——学生助教根据考勤情况给学生评分——按团队业绩评分和个人业绩1:1权重计算学生综合得分。

仿真综合实习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周,学生们却进行了仿真企业及相关仿真经济组织或机构形形色色的决策,处理了仿真企业及相关仿真经济组织或机构纷繁复杂的业务,经历了仿真企业及相关仿真经济组织或机构的基本业务环节与基本业务流程,撰写了丰富多彩的业务文书,编制了多种多样的工作计划、工作方案、工作报告或工作总结。以2008年下半年仿真实习运作情况为例:2055名实习生处理的业务单据多达40余万份;撰写各种计划、方案、报告、总结计12652份;编制各类管理制度累计870个;形成的文字材料高达4250余万字。

通过仿真综合实习,学生们既可以把同一课程中的不同知识点贯穿、综合起来,也可以把同一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综合起来,还可以把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科的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综合起来,在获得对经管类专业知识、专业活动和相关专业知识、相关专业活动系统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受到系统的、充分的、深入的专业能力、素质的锻炼,既大大地增强了自身的洞察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交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抗风险能力、应变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也大大强化了自身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风险意识、协作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从而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真正搭建起了一个高效率、高质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创业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师生们普遍认为,仿真综合实习对开发、训练自身从事经济管理的综合决策能力、综合执行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大大提高了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差距与设想

目前仿真实习中的资本运作业务还不够健全,跨国业务还不够丰富。我校将进一步拓展校内仿真实习的专业参与面;进一步丰富跨国业务种类,加速仿真资本运作环境的建设步伐,将以生产制造业务链为中心的实习内容体系拓展为生产业务链、流通业务链、资本运作业务链相互交织、高度整合的网络状实习内容体系;进一步发挥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示范带动作用,打造理工类、法学类、文学类三大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将我校的理工、法、文科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推向新的高度,将其质量提升到新的水平。

 

《经管类专业校内仿真综合实习探索与实践》项目组